
耐磨性指材料抵抗机械磨损的能力,常用磨耗量或耐磨指数表征,其数值为特定摩擦条件下磨损率的倒数。测定方法包括失重法、尺寸变化侧重法及同位素测定法,其中同位素法需配备保护装置。影响因素涵盖材料硬度、晶体结构、表面粗糙度及温度条件,例如密排六方点阵金属的低摩擦磨损率特性。耐磨材料可分为高锰钢、抗磨铬铸铁、耐磨合金钢等金属材料,以及聚合陶瓷复合材料等非金属类别。
磨损是工业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有物理化学和机械方面的,主要有磨粒磨损,粘着磨损(胶合),疲劳磨损(点蚀),腐蚀磨损,是造成材料和能源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磨损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材料耐磨性作为工程研究,其目的所在是产品制造和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磨损问题以及研究如何防止或减少磨损的工艺措施和方法。
耐磨性测定
1.失重法:采用化学天平,取平均值,特点是:灵敏度高,试样要清洗干净保持干燥。
2.尺寸变化侧重法:使用卡尺,测微仪,气动传感器,光学干涉仪等仪器。特点是:操作简单,但是测定比较困难。
3.表面形貌测定法:使用的是表面粗糙度仪,局部测量取平均数值。特点是:测定的是绝对值。
4.刻痕法:使用显微镜和硬度计,进行局部测量。特点是:沿压痕深度测量、
5.同位素测定方法:进行照相,使用计数器。特点是:连续记录,敏感,对入体有损,需采用保护装置。

耐磨性影响因素
1、硬度:金属材料的耐磨性可以由材料的硬度来衡量。这主要是因为材料的硬度反映了材料抵抗物料压入表面的能力,硬度高物料压入材料表面的深度就浅,切削产生的磨悄体积就小,即磨损就小,耐磨性就高。
2、晶体结构的晶体的互溶性:密排六方点阵金属材料,即使摩擦面在非常干净的情况下,其摩擦因数仍为0.2-0.4,磨损率也较低。
3、温度:温度主要是通过对硬度、晶体结构的转变、互溶性以及增加氧化速率的影响来改变金属材料的耐磨性的。金属的硬度通常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所以温度升高,磨损率增加。
4、塑性和韧性:塑性和韧性高说明材料可吸收的能量大,裂纹不易形成和掮,材料随反复变形能力大,不易形成疲劳剥落,即耐磨性好。
5、强度:磨损过程中,金属基体强度高,可以对抗磨硬质相提供良好的支撑,充分发挥抗磨硬质相抵抗磨损的能力,使耐磨材料表现出优异的耐磨性。
6、夹杂物等冶金缺陷:钢中的非塑性夹杂物等冶金缺陷,对疲劳磨损有严重的影响。
7、表面粗糙度:在接触应力一定的条件下,表面粗糙度值越小,抗疲劳磨损能力越高。当表面粗糙值小到一定值后,对抗疲劳磨损能力的影响将减小。
纸经受橡皮、砂纸和类似物体摩擦作用时的耐久性也称耐磨性。表征纸的表面硬度。这种性质通过在规定的负荷和移动速率下,以标准摩擦材料摩擦纸时,纸的重量损失率来表示。某些希望有表面硬度的纸如箱板纸和书写纸,一般要用淀粉或胶料进行表面处理。